致敬我们终将过时的电脑¶
前言
谨以此文,祭奠我们终将过时的电脑。
我有很多很多的小梦想–从佳能EOS 5D微软亚洲研究院。但作为一个计算机爱好者,我总想着装一台属于自己的电脑。
正因为此,我的电脑里有一份历史很久的装机配置单,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小学的时候。
上面的配置也随着时间一变再变,也算展现了我不同时期的装机哲学–
第零版¶
第零版的处理器选择了英特尔酷睿 i7 975。这是英特尔第一代酷睿i系列处理器,如果我没记错的话,也是第一代使用QPI替代FSB的处理器。主板搭配华硕玩家国度Rampage II Extreme。而显卡则采用了华硕玩家国度MARS,这枚搭载了两枚完整的GTX 280核心的显卡开创了华硕称霸卡皇的五年。这一年的机箱选择了TT Level 10。这一款机箱是曜越的10周年纪念机型。他独创的引入了模块化设计,主板、硬盘、电源和光驱分成了四个独立的模块。这一版配置单在所有版本中可能是可以说是最经典的一版–第一代酷睿i,第一代MARS,TT Level 10。这个机箱是如此经典,以至于他在接下来几版配置中一直被使用–直到因为USB 3.0而被抛弃。然而加入了USB 3.0的TT Level 10 Titanium又出现在了随后的配置单当中。
第一版¶
第一版相比第零版并没有什么升级,显卡更换了华硕玩家国度ARES–这在性能上没有多大区别,但是HD5870拥有对DirectX 11的完全支持。事实上,好像很多配置也并没有什么好说的。很多东西当时看到时会很激动,引入了全新的这个那个设计。但在现在看来只是标配,甚至早已被淘汰。而配置单三大件基本都是:英特尔酷睿至尊、华硕R x E、华硕Mars/Ares x–除了极个别的年头。我想其实机箱更能代表我的思路的转变。
第二版¶
第二版是一个极特别的年头,在这一年,处理器选用了推土机:FX-8510。光是沿用了五年前(2006年)大放异彩的FX系列,就已经给人很多遐想了。标配水冷散热器(这好像是第一代标配水冷散热器的处理器)更是让人期待不已。而最重要的,莫过于8核心的设计–这是第一款桌面级8核处理器。承载这样一枚处理器的自然是华硕玩家国度Crosshair V Formula。这个搭配曾经创造了8805.64MHz的处理器主频世界纪录。然而,令人遗憾的是,推土机系列的单核性能只能用可怜来形容,在那个多核支持几乎为零的年代,这枚处理器绝不是什么上佳之选。
第三版¶
第三版的显卡选用了华硕玩家国度MARS III。事实上,这个显卡从来没能发售–因为英伟达禁止GTX 690的非公版。这也是末代玩家国度MARS系列。20+1相供电就此成为绝响。这一年,酷冷至尊为了庆祝其20周年发布了Cosmos II机箱,也成为了我的选择。
第四版¶
第四版显卡使用了英伟达 GTX Titan。Titan是为了纪念英伟达20周年而发售的,但后来的命名都蛮奇怪的。对了,同年AMD也正式抛弃了原来的HD nxc0的命名格式,推出了R9 200系列显卡。这一年算是AMD显卡衰落的一年,去年的HD 7970对英伟达想怎么打怎么打,但是今年仅仅的R9 290x仅仅是浮点性能超过了GTX Titan。这应该是第一次有公版显卡走入我的配置单(事实上,曾经的公版显卡是性能与稳定性的代名词,非公版显卡则是廉价和减配。那是能有谁想到非公版会花式吊打公版。
第五版¶
第五版处理器使用了英特尔酷睿 i7 5960x。这是英特尔第一款桌面级8核处理器,与三年前的推土机不同的是,超线程技术赋予了他16线程。此外,他还是第一款支持DDR4内存的处理器。美中不足的是,他与去年没有提到的4960x使用了同样的22nm技术。但是,英特尔无良的使用了LGA 2011-3接口,与上一代的LGA 2011-0不兼容。这一年的显卡使用了华硕玩家国度ARES III。与MARS相同,这是末代玩家国度ARES系列。这一系列首创式的使用了全水冷散热,使之成为史上第一个单槽双芯旗舰显卡–应该也是史上最后一个单槽双芯旗舰显卡。这一年的机箱使用了TT Level 10 Titanium,TT Level 10的刷新版本。我收回第零版时认为那一版是最经典的话–他只能是第二经典,而这一版才是真·第一经典。
第六版¶
第六版的显卡采用了英伟达Titan Z。这其实是上一年的老显卡,也是英伟达最后一款双芯显卡。但是这一年大家都是挤牙膏,用四个字来形容只能是乏善可陈。从某种角度来说,这一年也可以说是DIY的黄金年代的结束。在下一年,我们将开启新的篇章。
第七版¶
第七版算是我的第一个转变。这一年我不再满足于传统的ATX版型,E-ATX才是王道。牙膏的英特尔酷睿系列处理器被抛弃,取而代之的是英特尔至强E5 2699v4。8核在双22核面前只是一个小朋友。内存,在这一年的配置中达到了1TiB–比我五年前的硬盘还要大。这一版的显卡也回了AMD Radeon Pro Duo。这枚显卡以11.45 TFLOPS的单精度浮点性能霸占卡皇宝座长达两年。如果我没记错的话,也是AMD最后一次登上卡皇的宝座–在这之后,好像也很少有人提卡皇这个词了。Level 10是一个好机箱,但是她完全无法承载这样的配置。当年发布的TT W100无疑是绝佳选择。这一年的配置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,大概只能是怪兽。它代表了一台个人电脑,或者说塔式工作站的最强性能。
第八版¶
第八版和第六版很相似,没有什么更新。这一年,英特尔抛弃了至强系列原Ex的命名方式,转而采用铂、金、银、铜来命名处理器。然而,铂 8180的升级并不让我喜欢,尽管内核数提升到了28,但是最大内存反而降低了,主频也仅仅高了0.2 GHz。因此我仍然选择了更高性价比的2699v4。显卡方面,英伟达的GTX 1080 ti风光无限。而Vega FE的设计却令人十分神往,但相比Radeon Pro Duo还是逊色了几分。
第九版¶
第九版是属于我的第一台台式机。我之所以不愿意叫他我自己的第一台电脑,是因为这是一台从好友那儿收来的二手机。虽然是一个一个零件装上去的,但是没有四处淘硬件总是差了一些味道。处理器是啥已经忘了,显卡是技嘉1080ti水雕(当时是18年2月所以还没有发新机)。之所以对显卡记忆犹新是因为后来水堵了……后来废了老大劲把水冷系统一个一个清洗干净装上去两周又堵了……这件事情给曾经酷爱分体水冷的我带来了难以磨灭的印象,以至于我的第十版机器还是风冷。当时还买了一张超微Vega FE。本身是想替代显卡的然而主板和处理器还是水冷,把显卡去了水路会有很大变化因此并没有上过机。
第十版¶
在做出自己第一张配置单的十年之后。我终于开始组一台属于我自己的电脑。受到上段提到的好友影响,我开始转而看小型机器的ITX机器。这算是我的第二个转变。最开始我看上了全新发布的NCase M1 v5,说到ITX自然就会想到这款传奇的机箱。然而在到手之后好友问我对他的CaseLabs BH8是否有兴趣,考虑到M-ATX可以支持两张显卡,我选择跟他换了。处理器选择了超微Ryzen 3950x,当年的最佳选择。但是主板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–X570芯片组的双PCI-E M-ATX主板到现在好像都没有。我为了这台机器花了很多功夫–硬盘仍然选择了WD 10TiB金盘,从德国购买;SSD则选择了刚发布不久的海盗船MP600,从美国空运;内存则是双十一从淘宝上买的SK海力士的ECC内存条,而处理器散热器,我费了很大劲才从闲鱼上找到已经绝版的猫头鹰C14。后来,鉴于等不到主板而我拿到了商汤的实习录用,于是我选择先回国,等假期结束回澳洲再买。那时3950x全网缺货,我想我完全有时间再买一个,于是就把它带回国给了另一位同学–然后在托运中被人给偷了。再之后,我被困在国内无法返澳。装机计划也遥遥无期。
转眼之间已经到了2021年。我们已经看得到DDR5内存的身影,PCI-E 4.0的固态跑到了7000 MiB/s,而14TiB硬盘也降到了合理的价格区间。
我买的配件,还没真正上机就已经过时了。
一周前,我刚刚拿到了富士 GFX 100s,一台一亿像素的中画幅,让我的佳能EOS 5D Mark IV退休。一周后,我将入职微软亚洲研究院。一个又一个曾经看来遥不可及的梦想变成了现实。
但是,我什么时候才能有一台真正属于我自己的电脑呢?
辛丑年初春
于中关村丰台园
tribute_to_computers.pdf